历史学 >>> 历史学 >>> 专门史 >>> 政治史 思想史 文化史 科技史 社会史 城市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历史地理学 方志学 人物研究 谱牒学 专门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专门史相关记录6647条 . 查询时间(0.344 秒)
李理,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现为台湾史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聘任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为台湾史及台湾问题、琉球与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2005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博士项目者,日本中央大学比较法研究所博士项目留学者。曾受台湾陆委会及夏潮基金会的资助,到台湾中央研究院、政治大学、玄奘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中央大学等处作访问学者。2011年、2013年度二次赴韩国鲜...
李细珠,近代史系博士生导师。1967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安仁县。199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史研究室主任。学科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政治史、台湾史。出版专著《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合著《中国近代通史》、《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中国...
罗敏,近代史系硕士生导师。湖南浏阳人。1989至1996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9年毕业后到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政治史。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民国史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有专著《走向统一:西南与中央关系研究(1931—1936)》(2014年)、《中国国民党与越南独立运动...
赵妍杰,山西榆次人。2001年至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随后留所工作,专业方向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民国政治史,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学术著作:《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4月。学术论文有:《去国去家:家庭在重构社会伦理中的地位》,《清华大学学报》2...
陈时龙,男,中共党员,江西永新人,1977年10月2日出生。1996年毕业于吉安师范专科学校政法系,参加工作。1998年9月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7月获硕士学位。2001年9月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7月获博士学位。2004年8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工作;2004年9月为助理研究员。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任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助理(挂...
林鹄,男,1977年生,浙江瑞安人。1994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99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师从朱凤瀚先生,攻读先秦史。2002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留学。2009年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是张国刚先生。2011年出站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工作,2014年调入宋辽金元史研究室,2017年晋升副研究员。
刘中玉,1978年5月生,安徽省界首市人。先后获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2011年转调文化史研究室。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现任历史所副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形象史学》(原刊名为《形象史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艺术史与海洋文化史,目前主要致力于“形象史学”方法论、海洋文化史等领域的学术实践。已发表相关论文...
邱源媛,女,汉族,1977年12月生,籍贯四川成都。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分配来所,2012年任副研究员,2018年为研究员任职资格。研究方向:清史、社会史。主要著述《清前期宫廷礼乐研究》(2012)、《找寻京郊旗人社会——口述与文献双重视角下的城市边缘群体》(2014)、《近畿五百里——清代畿辅地区的旗地与庄头》(2016,合作),并在《中国史研究》《清史研...
孙靖国,男,汉族,1977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研究方向:中国史、历史地理学、地图史。199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0年在本系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导师为宁欣教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李孝聪教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
202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中日关系又迎来新的历史节点。回望历史,由时间不断累积和反复验证所构筑的友好基础,或可称为一种“历史的温存”,成为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的保障。这种“历史的温存”既和煦着两国爱好和平人士践行中日世代友好的理念,也曾让一度跌至冰点的两国关系实现了“破冰”“融冰”而重归正轨。然而,变局之下,中日之间这难得的“历史温存”正在被奉行现实主义政治的日本肆意消耗而日益冷淡...
从摩尼教的变种(包括各种“杂糅假说”),到反映排斥社会“异己”的“污名化标签”(白莲教并无“自我认同”的实体),尽管内涵矛盾,但这些观点却是目前学界关于白莲教的主流学说。民间史料的欠缺,推动作者转换视角,从逐村的社会历史调查入手,发掘、抢救濒临永久毁灭的民间文书,开拓白莲教的“地方化”研究。
口罩是人类在漫长进化史中与各种疾病与灾害不断斗争留下的历史注脚。
冯天瑜先生于生前结集的《文化困知录》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遵循微观辨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之理路,考究文化史学基本论题,如中国文化之生成机制、发展脉络及走势、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以“文化生态”说为基旨,以中西文化互动为视野,探析中华文化源流,考究中华元典智慧,提供领略中华文化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指引。
名家偃兵论是期望国家间以外交为主要手段平息战争,达到战略平衡,最终实现天下无兵的和平局面的一种战争观念。其反对一切对外战争的基本理念,区别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非战”思想。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宋钘、尹文和公孙龙从名实论、正名论出发,结合“去尊”“合同异”道家“无为”、墨家“尚利”“离坚白”思想,确定了以偃兵为核心的外交手段劝解统治者,以实现天下无兵的政治理想。偃兵既是具体的军事和外交手段,也是长远的...
唐太宗屡次索观国史并亲自为“玄武门之变”定性,《旧唐书·太宗本纪》及相关列传以数序纪日叙述“玄武门之变”,其他列传也以相同方式叙述重大叛、逆事件。追踪溯源,《汉书·王莽传》最早使用数序干支结合的纪日方式来记录新莽覆亡、刘汉更始的历史,经过《三国志》《后汉书》《宋书》等正史的发展完善,到唐五代时期,这种利用纪日方式变化贯彻“春秋笔法”,达到维护正统、惩恶戒乱目的的历史书写方式已经相当成熟。其思想基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