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哲学 亚里士多德相关记录56条 . 查询时间(0.238 秒)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是在《蒂迈欧篇》①里提出来的,这篇对话被西塞罗译成了拉 丁文,后来就成为西方中世纪唯一的一片为人所知的对话。无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更 早一些的新柏拉图主义里,这一片都比柏拉图的任何其他作品具有更大的影响;这是很 可怪的,因为比其他的其他的著作来,这一片里面显然包含着有更多的简直是愚蠢的东 西。作为哲学来说,这一片并不重要,但是在历史上它却是如此之有影响,以致我们必 须要...
以“斐多”命名的那篇对话,在好几个方面都是非常有趣的。它写的大致是苏格拉 底一生中的最后时刻:他临饮鸩之前的谈话,以及他在饮鸩之后的谈话,直到他失掉了 知觉为止。这一片表现了柏拉图心目中具有最高度的智慧与善良而又全然不畏惧死亡的 理想人物。柏拉图所描写的面临死亡的苏格拉底,无论在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伦理上都是 重要的。《斐多篇》之对于异教徒或自由思想的哲学家①,就相当于福音书所叙述的基 督受...
《国家篇》的中间一部分,即自第五卷的后半部至第七卷的末尾,主要地是论述与 政治学相对的纯粹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以一种相当突然的论述被提了出来: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 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 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 宁,——唯...
柏拉图最重要的那篇对话,《国家篇》,大体上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到约近第 五卷的末尾)包括一个理想国的组织;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他所达到的结论之一乃是,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国家篇》的卷六和卷七都是在 给“哲学家”下定义。这一讨论构成了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包括对各种实际存在的体制极其优缺点的讨论。 《国家篇》名义上是要给“正义”下定义。但是开场不久他就决定,...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在他们两 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我这样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亚里 士多德本人就是柏拉图的产儿;第二,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至少直迄十三世纪为止, 始终更其是柏拉图式的而非亚里士多德式的。因此在一部哲学思想史里就有必要对于柏 拉图,以及在较少的程度上对于亚里士多德,处理得要比他们的任何一个先行者或后继 者都...
要了解柏拉图,其实,要了解后来许多的哲学家,就有必要先知道一些斯巴达的事 情。斯巴达对希腊思想起过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现实,一方面是通过神话;而两 者都是重要的。现实曾使斯巴达人在战争中打败了雅典,神话则影响了柏拉图的政治学 说以及后来无数作家的政治学说。神话的充分发展,见于普鲁塔克的《莱库格斯传》; 书中所赞颂的理想一大部分就形成了卢梭、尼采和国家社会主义①的学说。在历史上, 这种...
苏格拉底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对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 们知道得很少;对另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多;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就无 从肯定我们知道得究竟是很少还是很多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 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是象智者那样为了钱。他确 实是受过审判,被判死刑,并于公元前399年就刑,年约七十岁。他无疑地是雅典的一个 ...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以下简称《伦理学》)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幸福观:涵盖论(inclusive notion)认为幸福是各种德性与外部善的复合体,理智论(intellectualist notion)将幸福完全等同于思辨。已有大量的笔墨用于辩论亚里士多德究竟同意哪种观念以及这两种观念是否和怎样能够调和起来。相关的一个争论是《伦理学》是否以及如何是一个统一的、延续的作品。因为许多注...
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了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完成,它与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体系结构及其内部的矛盾和动力机制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一...
1.“出于自然生成就是自然生成[1]。所由生成的东西[2](to de ex hou gignetai hēn legomen hulē),我[3]称为质料”(1032a17)。这里中文本翻译得有些模糊,可能被理解为“所由自然生成的东西是质料。” Met.1033a1明确说质料不是被生成的,可见不是这个意思。这里hēn是legomen的宾语,而其引导的从句是to的表语,而to指代的是“自然”(ph...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是他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中存在有明显的相互矛盾的思想,本文借助前人比如陈康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引起这矛盾的原因及其可能的错误作了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理解与研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学科体系中,伦理学首先从实践哲学得到规定,而他的“实践”作为个体内在合目的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是Dasein意义上的超越性本真实存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与“理论”对立的“实践”。当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从属于“政治学”时,他揭示出我们“常人”实存的本性就是城邦中的共存。但伦理的共存先于个体的实存,共存的伦理———公正———不是“德性”的一种,而是德性的整...
作为一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依据解释事物的特性或行为。在西方哲学史上,目的论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目的论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的外在目的论,成为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的重要论证;二是理性的内在目的论,为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用。 目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
◎◎王弼注老,发挥了崇无思想。郭象注庄,提出了独化理论。后来那些写八股求功名的儒林士子,《四书》朱熹注就是人所必读的敲门砖。近世,随着西方大部头专著的涌进,学人们忙于显示独创精神,接轨国际,开始大制作,洋洋洒洒,以十万言为起点,固然可喜,而魏晋遗风,却日渐淡忘。殊不知在中华这块大地上,两千年来古籍的疏注实为贤哲们进思论学的法门。西窗日迟,铅笔一支,残笺半叠,再行校读斯城哲人的论述,偶有所会,漫记之...
亚里士多德的时概念     亚里士多德  时概念       2008/1/7
  语文间的隔阂并非不可攻破的城墙,它毋宁是一障眼法,让所见的与常见的有出入而作出不当的判定。要阐释古老的文本,与古代的思者交谈,当然要先知道古代的语文。然而,古老的事物已经消散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古老与新颖仿佛交融不了的矛盾。如何让原意再现?很遗憾,“再”就不会是“原”了。但是只要能解除一层遮蔽,毕竟就与原貌更有亲近的可能性。   要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时概念(本文试图把“时”与“时间”作为两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