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马.恩.列.斯思想研究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马.恩.列.斯思想研究相关记录1232条 . 查询时间(0.471 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应该变。本文就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谈一些看法。
“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t)与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t)① 的真正内涵该如何确定,成为了一个难解议题。瓦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回到研究的方法论层面进行“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进而反思与追问三个问题:有关研究视角是“历史唯物主义”标准优先还是“民主”语境回归;“后现代主义”操练平台及其方法论限度问题;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是“一无是处”还是“合理估价”其对于历史唯物研究...
论马克思国家概念的遗产     马克思  国家概念  遗产       2013/7/15
基于历史情势下的国家概念的解释,要比从工具主义和表现主义角度来说明国家概念更好,也更正确。在思想史中认出马克思的遗产,力图将马克思国家概念从西方传统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清理出来,确认马克思国家概念所具有的面貌与内涵。既是发现自己与历史的关系,更是阻挡那种毫无原则的自我消解,以求“个人性”的统治关系转化成“联合起来的个人”之依赖关系。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新论文集——《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三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论文集对2007-2010年度课题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共收入63位作者的36篇论文,体现了学校在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所做的探索。
2012年10月1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教授唐莲英为首席专家的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举行开题论证会。副校长朱自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荣跃明、我校社科处处长顾红亮出席。参加论证会的专家有原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奚洁人教授、武汉大学丁俊萍教授、同济大学唐培吉教授、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桑玉成教授和上海市党史研究室徐建刚副主任。项目组的40多位成员参加了这次开...
欲问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究竟还有没有现实性,最要紧的是要探讨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一些新发展、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资产阶级“执行”了马克思的理论才导致的,所以这些新变化非但没有推倒反而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新发展、新变化,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具有了理论说服力和客观现实性。从最近发生在西方世界的马克思再次“火”起来...
现代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视域融合是发生在异质文化互动中的。异质文化互动中的视域 融合使历史文本的作者与读者之间不仅存在着时间差距,而且存在着空间意义上的文化差距。对于实现这种 视域融合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实践中把握视域融合过程的问题逻辑。只有深入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过程 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
魏小萍,女,1955年12月,江苏南京人。社科院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主持科研项目:社科院院重大课题A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源头——马恩全集(MEGA2)研究》。
施蒂纳认为自由和独自性有本质的不同:自由是对异己力量的单纯的否定、摆脱,是毫无实际内容的幻想,是抽象的“人”的自由,而“独自性”则是无限的、积极肯定的,是个人权力和力量的表现。在马克思看来,没有单纯否定的、消极的自由,自由具有肯定的、积极的内容。施蒂纳抽象掉了人的需要的满足和能力的发展等重要因素,把自由变为脱离现实生活的范畴,他的独自性观点带有小资产阶级的偏见。
现象学的解构恰恰是将一般科学认识中没有自觉意识到的认知本身的“怎样”通达的方式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显示中的形式。解构式的形式显示中的先理解(形式)之在场是对建构对象的更原初的指认。关系意义就是意向性走向现实,这已经是在超越胡塞尔的现象学。这里的存在意义是指将传统哲学中那种客体化的实在———“存在”解构之后获得的东西。这个使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存在意义,甚至是我们这个生活世界更根本的基础。
2012年4月8日,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丛书”出版座谈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有关方面的40多位领导、专家和嘉宾应邀出席座谈会畅所欲言,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出席座谈会并致辞。
2012年3月22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期刊前主编刘桂珍女士应邀来到我校,与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师生围绕“学术论文写作与期刊投稿”主题进行交流与研讨。会议由思政学院副院长赵义良主持。
列斐伏尔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中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并侧重批判了作为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日常生活”及作为现代性的机械重复节奏的“日常性”问题。他在其中期重新厘定了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建立了一整套批判现代性日常生...
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的思考并非如以赛亚·伯林所说的“民族虚无主义”立场,也并非“欧洲中心论”立场。马克思“民族观”的价值关切体现为:解构“资本”统治人的逻辑悖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奴役人的现状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主题。当代中国社会正步入马克思对“资本”、“市场”、“社会主义”和“人的自由和解放”等社会问题思考的时代历史...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