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历史学 20世纪相关记录163条 . 查询时间(0.063 秒)
2004年2月--7月,我应邀在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担任客座,此前我虽多次去过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但数这次居留的时间最长,故而对台北所藏资料的情况有一些了解。和大陆的情况完全不同,台北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档案馆,台北所藏的有关大陆20世纪50-60年代的资料又和一般历史资料不同,它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资料,1949年后,海峡两岸长期军事对峙,台湾对大陆50-60年代资料的搜集主要是用于“反攻大陆”的政治和军事...
辛亥革命后,社会转型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宗族势力的态势如何?这是窥测中国社会变迁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宗族组织有三个要素,即族谱、祠堂和族田。本文拟对其中的族谱、族田在20世纪上半叶的态势加以考察和评估,并进而指出中国宗族组织的消亡是革命的结果,不是自然变迁的结果。
本文叙述和分析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礼俗调查,通过对从事调查者人员构成、调查方法、调查目的等问题的类型分析,探讨现代改造在中国展开的复杂历程。当拯救愚昧贫弱的民众成为现代主义者眼中具有客观进步意义的象征事件,礼俗调查无疑也是服务于这一现代目标的:调查出于“了解”的本意,“了解”则源于改造的目标;然而,民俗学家的学术努力却让我们看到,“了解”之后的“理解”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初始改造目标的位移。...
从宏观上看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发展史,可以观察到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变化过程。首先是西方学术的冲击,中国学人作出过激的反应,用学术的现代化或西方化来否定本民族学术传统。然后在民族的危机感和自信心的双重作用下,又出现呼吁学术的本土化的趋向。但是,本土化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西学、恢复旧学。达到这样一种比较理性的认识,其实经历了几代学者的长期探索,其中就包括陈寅恪(1890—1969)...
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 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纪,也是收获的世纪。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在30一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
也有部分作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放在明末,认为新航线的开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如郑鹤声认为:“自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经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育未来之局势。每一民族思想为其演变之原动力。故近世史之范畴,实包括近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场大变革时期,无论是政府中人还是一般教育者都试图对变革有所影响。文实之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论争首先发生于广州,1932年5月19日,邹鲁等教育政要提出在广州各大学“停办文法科或减少数量”,由此在广州《民国日报》现代青年栏引发了讨论。相差仅11天,陈果夫也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了“十年之内停办文法科”的教育改革方案,此后围绕着是否应该“抑文重实”发生了全国性的讨论...
1980年以后,中国学术界摆脱“左”的枷锁,步入了自由探讨学术的新时期。20多年来,它带给历史学的勃勃生机是明显的: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僵化模式被打破,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个学科的研究全面展开,多学科共同繁荣的局面已经形成。本文拟对这20多年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状况作一回顾。有些专题如商会史、城市史等,相关综述已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所引用的论著截止2002年底,所评论的学者以大陆地...
所谓“南海问题”,指的是南海周边的国家在南海各岛礁沙滩的归属以及海域划分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与争端。南海问题作为中国与其他南海周边国家关系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由于其涉及国家主权、历史问题、法律问题及敏感的现状,使其成为历史学、国际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大量著述,从各个角度对南海问题进行了阐述。对近十余年国内南海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能够进一步...
自太史公作《货殖列传》和《平准书》,历代史书和志书关于经济史的记载遂形成延绵不绝的传统。建国以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上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其史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然而,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却多有变化。“文革”以前主要偏重于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80年代生产力研究开始受到重视。90年代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到以住较少关注的流通和消费等领域,逐渐涵盖了社会再生产中的所有环节。其中,...
二战前后,海外中国研究截然两分。要言之,前此重古代和文献学(或语文学)方法,后此则重近现代和社会科学(含人类学)方法。这一变化自有其必然与进步,但上升的螺旋之下,也不免曲折起伏,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前人由四裔而本土的努力,使中国研究重归旧途。由此带来的四裔偏向,既表现为研究方面,更在于研究方法 ,从而导致该领域的表面繁荣与潜伏隐忧。从具体的人脉关系探讨其变化的脉络,以及中外学术界的相...
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 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收获的世纪。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
辛亥革命以后,旧的权威已被打破,新的权威尚未建立,中国政治实际上陷入一种极其混乱的无序状态。革命无法完成秩序的重建,人们便自然试图回复到旧有的轨辙,政治强人袁世凯以为凭借国内外的支持,企图通过重建“汉人的帝国”恢复秩序,不料共和的理想久已深入人心,人们宁愿做徒有虚名且混乱不堪的共和国的公民,而不愿再做宁静有序的专制帝国的臣民,于是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袁氏之后,中...
1 政治 1910年代(1910~1919)覆盖了自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自民国成立再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时期,也是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军阀纷争社会动荡、现代经济较快发展、思想文化流派纷呈的历史时期,对近代乃至当代中国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动对1910年代中国研究的深入,并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下探讨民国历史,2006年8月25日~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郑大华在《求索》2007年第3期发表《20世纪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一文,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曾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发生过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一方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主张复兴农村的“以农立国”论者,另一方是以吴景超为代表的主张繁荣都市的“以工立国”论者,除此也有人主张“第三条路”和“先农后工”,“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就争论的问题来看,其焦点在于是促进农业以引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