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哲学 反思相关记录164条 . 查询时间(0.182 秒)
反思应用伦理学      应用伦理学       2007/8/2
时间:2005-1-15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兼论应用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关系 内容提要: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不是已有伦理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Applying Ethics),而是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科技信息化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新兴交叉学科群。应用伦理学的兴起标志着整个伦理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它运用描述、分析和规范的方法,试图面向问...
“先秦儒家中庸之道”,顾名思义,它无疑属于中国。然而若就“中庸之道”思想本身而言,它似乎更属于整个人类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世界。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人的思想不分国界,哲学不分东西”[1]——这句话可以说是不无道理的。同时,还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在伟大的人物那里,其彼此间的思想往往又是极其相似的——这句话同样可以说是一点儿都不错的。孔子有言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同时,毕达哥拉斯在《金言》中也...
内容摘要:学界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争论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儒家伦理的评价问题,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不同心态上;第二层次则是儒家伦理有无普遍性蕴涵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分歧主要在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智慧形态与研究进路上。此外,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取资、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则既构成了这一争论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这一争论的根本意义之所在。新世纪之初,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伦理的大...
摘要:本文通过对“A是B”的分析,力图阐明,中国哲学的“中A是西B”的言说方式,其深处潜藏着严峻的问题。它用哲学解释道学,“自他观之”,不但不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道学,而且会导致道学乃至中国文化自性的丧失。回顾佛教进入中国所采用的“佛A是中B”的言说方式,本文认为,在处理母文化和异文化的关系时,应该“自我观之”。关键词:自我观之 自他观之 生存语言 言说方式一 问题的提出中国哲学自五四之际创建以来,...
周易的现代反思     周易       2007/8/2
当人类的智慧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终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公元前800~前200)爆发出万道霞光之时,即在德国哲学大师雅斯贝斯(K. Jaspers,1883~1969)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Period),[1]在中国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神圣土地上,出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奇观,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2]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
范式的概念是20世纪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原意是语法中表示词形变化的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引申意义是指模式、模型、范例的意思。在该书中,库恩对科学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概括,认为大抵上经历“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革命科学”——“新常规科学”这样的循环反复过程;而表征每一阶段科学的核心就是“范式”。 这样一个用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反思为前提又超越反思的实践哲学。笔者赞同出场学,因为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思维。反思与超越,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年出场的关键,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的必然要求。从出场学的角度看,应该通过与西方当代学术、中国传统思想及各有关学科对话,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精神,从而使马克思的思想活生生地在场。只有通过这一连续不断的、开放性的对话和相互诘难,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不断吸取...
“负的方法(即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代表性方法,也是充满谜团的方法。冯友兰新理学建构由正的方法开始,却以推出负的方法结束。该文分析了冯友兰提出“负的方法”始末,并用现代哲学新成果,进一步论析了作为负的方法基础的负的思维和负的认识,揭示出负的方法的本质和认识论意义。
20世纪中国哲学在经历了“五四”准备期、科学论战开创期后,开始了一个创立中国现代哲学体系的繁荣时期,它典型地反映了近百年中国哲学的特质。对模仿的时代的哲学与哲学家的研究,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反思的一个侧面。
我认为,在当下庞大的艺术家族中,有四个门类堪称为“原艺术”,因为像原色一样,它们彼此结合可以构成其他的艺术门类,如戏剧、曲艺、影视艺术等等,而其他艺术门类却不能融合成它们,这就是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分类,就在于拥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和价值,即“用什么、做什么、成什么”的本体区别使之彼此不能取代。而艺术学基础理论建设,要实现从一般文艺理论(即文学理论)中的剥离,其实践基础和言说根据,就...
自觉地运用西方哲学的眼光、角度、概念、方法研究中国哲学,从而为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奠基的两个功臣,是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的胡适和冯友兰。胡适将实效主义引入中国,完成了第一部以西方哲学眼光写成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冯友兰则将新实在论引入中国哲学史研究,完成了在中国和西方均有重要影响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这是中国哲学成为现代学科体系中一个科目的正式开始。
什么是哲学? 这是冯友兰先生自步入神圣的哲学殿堂以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从20 世纪20 年代到80 年代,冯友兰在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哲学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定义。20 年代的《人生哲学》:“哲学者,求好之学也。”① 30~40 年代的《新理学》:“哲学乃自纯思的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②;《新知言》:“哲学是对于人生底,有系统底,反思底,思想”③《中国...
冯友兰从反思的角度规范哲学,阐释了哲学的内容、特征、功能、方法,并通过对哲学与科学、哲学与道德、哲学与宗教、哲学与艺术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哲学的文化地位。冯友兰的哲学观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哲学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传统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静态、封闭的实体。它引发出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接受轻发现、重统一轻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课程观,必须首先对其深层的哲学基础进行置换,也就是实现从认识论哲学向过程哲学的转向。在过程哲学视野中,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 、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本文对百年道教学研究的反思,主要是从研究者对道德的不同态度及定位来考察不同的道教观,以期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展示道教在文化精英中究竟居于什么位置。并通过对外学者不同治学方法的比较,揭示百年道教学研究的趋势及未来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